最近网易公开课的视频接口做了修改,貌似没有提供m3u8文件地址,因此不能像以前可以下载高清视频
不过现在提供了部分视频的中英文字幕地址(需要解析),如果下载到本地,需要自己处理文件合并与同步,以及时间延迟等问题
折腾了一会,终于搞定,以后可以自己勘误本地字幕文件
比如信号处理视频的字幕文件,本人已下载并合并,并调整了时间延迟,确保跟下载视频文件同步
最近网易公开课的视频接口做了修改,貌似没有提供m3u8文件地址,因此不能像以前可以下载高清视频
不过现在提供了部分视频的中英文字幕地址(需要解析),如果下载到本地,需要自己处理文件合并与同步,以及时间延迟等问题
折腾了一会,终于搞定,以后可以自己勘误本地字幕文件
比如信号处理视频的字幕文件,本人已下载并合并,并调整了时间延迟,确保跟下载视频文件同步
信号滤波及调制等,通常基于傅里叶变换属性;滤波器的理论依据在于时域信号的卷积等于相对应的频域的乘积;调制的理论依据在于时域信号的乘积等于相对应的频域的卷积;(貌似有点抽象)
本文讨论信号的调制,
在古汉语中,词类活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法现象,如形容词作动词、名词作动词、名词作状语等
以往的语言教学对这些词类活用现象,诸如解释为意动用法、使动用法等,解释比较笼统
形容词作动词,使动用法
例句:
1)春风又绿江南岸
2)白了少年头
3)红了樱桃,绿了芭蕉
4) 富润室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
传统语法将上面的句子中的形容词作动词,通常解释为使动用法;这个解释当然没有问题,不过本人觉得还是解释得比较笼统
如果参考动词框架语言及卫星框架语言中的分析,上述语法现象可以考虑进一步解释
词类活用现象,它相当于补充了动作之外的其他信息,诸如原因、效果、方式、处所等
形容词作动词,即使动用法,它通常表示动作+效果
上面的句子貌似为致使事件,与位移事件具有同源性,即都表示状态的变化;
形容词作动词,意动用法
例句:
5)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,可乎?《庄子》
6)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;妾之美我者,畏我也;客之美我者,欲有求于我也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
7)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《论贵粟疏》
8)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《老子》
上面句子传统解释为意动用法,亦可解释为动作+效果
名词用作动词,通常表示方式、工具、处所等
9)左右欲刃相如《史记》
10)卒中往往语,皆指目陈胜《史记》
11)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《荀子》
12)策之不以其道《马说》
名词作状语,则似乎更明显
13)天下云集响应,赢粮而景从《过秦论》
14)嫂蛇形匍匐《战国策·秦策》
15)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16)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《列子·汤问》
17)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岨,旦为行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《高唐赋》
名词作状语,通常表示方式、工具、时间、处所等
……
在语言学中,从C·J·Fillmore的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,相对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,对语言的语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;
而其缺点在于,认为语法只是表现语义的形式,相同的语义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;即将语法视为被动的形式,而忽视其对语义的影响
现代认知语言学根据语法原型及图像背景等理论,语法实际是不同语言基于其原型的表现形式,以及不同的注意焦点等,因而表现了不同的语义
认知语言学家talmy认为,在位移事件中,包含四中基本概念要素,即图像(figure)、背景(ground)、位移(motion)、 路径(path)
根据路径表示的不同,将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与卫星框架语言;
动词包含路径,称之为动词框架语言
动词不包含路径(路径由小品词表示),则称之为卫星框架语言
(由是观之,传统的格语法等,基于机械的语义匹配的语义格,恐怕有其不妥之处)
例句:
1)石头滚了下来
2)六鷁退飞过宋都
3)她把秘密藏在心里
4)大哥,你想开着点,……不必紧自往死牛犄角里钻
5)The pencil rolled off the table
6)The pencil lay on the table
7)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
8)The napkin blew off the table
1)“滚”表示位移+方式,“下”表示路径;3)“roll”表示位移+方式,“off”表示路径
通常,在位移事件中,如果位移动词表示动作+方式,则需补充小品词表示路径;同样,如果位移动词表示动作+路径,则方式、原因等需要补充其他词表示
9)南宮适出,子曰: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”《论语》
“出”表示位移+路径
10)鸟见之高飞,麋鹿见之决骤《庄子》
“骤”表示位移+方式
11)孔子下车而前,见谒者曰:“鲁人孔丘,闻将军高义,敬再拜谒者”《庄子·盗跖》
“前”表示位移+路径
12)诸侯之师败郑徒兵,取其禾而还《左传》
“还”表示位移+路径
……
本人认为,关于动词框架语言与卫星框架语言的分析思路,如果不限定位移事件的分析,可以扩展到其他事件,比如致使事件的分析中(貌似位移事件与致使事件具有同源性,即基于同一原型框架)
通常在致使事件中,其动词也不单纯具有表示动作的功能,而往往兼具有其他语义信息,诸如原因、工具、效果等
……
SWing +Netty
以下是现代汉语语料库中,与“看”有关的语句,列举数例如下:
1a. 我看见她走了过来,脸上挂着两行泪痕
1b. 因为我知道,这将是我最后一次看见她。眼中不住的淌出的热泪。
1c. 可说是只看见了结果,却没看见过程。
1d. 在黄叶一样的茶中,我们似乎看见了一位宗师的婆心,看见了生活,也看见了生命的滋味。
2a. 因居高临下,看清了还有条岔路通往右边的山傍。
2b. 在晚上我们可以看清浩瀚的星海。
2c. 这样你就能以明亮之眼去看清生活、工作和生命的真实面。
2d. 头脑清楚的人终于慢慢看清了事实。
后面几个例子中的“看”已经超出了生理视觉意义,引申有抽象的思维或理解之语言。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“理解是见”的概念隐喻。
英文中也有类似的隐喻现象:
下面是引自古汉语文献中的语句及词汇:
《论语》“父在,观其志”、“观过,斯知仁矣”
《老子》“涤除玄览,能无疵乎?” 、“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”
”观念“、”观点“、”看法“、”看懂“、”见解“、”正见“、”邪见“、”慧眼“、”法眼“、“眼界”、”青睐“、”一心三观“、”法界观“、”应作如是观“
参考《觀念與味道:中國思想文獻中的概念譬喻管窺》
“主席团坐在台上”、“台上坐着主席团”,这是什么语言现象?
据说五六十年代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争论,上面不同的两句,谁是主语、谁是谓语?争来争去也没争个所以然来
这些死脑筋,一个句子一定要“主谓宾”五脏俱全么?
通常“主谓宾”是“施事-动作-受事”这一认知概念的语法化
而上面的句子所体现的是表示事物的存在,即所谓存现句,是“图像-背景”这一认知概念的语法化
其中,“主题团坐在台上”,“主席团”是角色原型,是认知参照物,是已知的,“台上”是未知的;
而“台上坐着主席团”,“台上”是角色原型,作为认知参照物,“主席团”是未知的
英语中,”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”,这里英语存现句中,是图像在前,而背景在后;通常背景是已知的、无界的,而图像是未知的、有界的
位移事件通常包括射体、界标、位移、路径、方式、原因等,由于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的差异,而形成不同的词化方式
按照talmy的说法,按动词是否包含路径分为动词框架语言与卫星框架语言
陨石于宋五,六鷁退飞过宋都
十有六年春,王正月戊申朔,陨石于宋五。是月,六鹢退飞,过宋都。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?陨石记闻,闻其嗔然,视之则石,察之则五。是月者何?仅逮是月也。何以不日?晦日也。晦则何以不言晦?《春秋》不书晦也。朔有事则书,晦虽有事不书。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?六鹢退飞,记见也,视之则六,察之则鹢,徐而察之则退飞。五石六鹢,何以书?记异也。外异不书,此何以书?为王者之后,记异也。(《公羊传·僖公十六年》)
其中“六鷁”为射体,“宋都”为界标,”退飞”包含位移与方式,“【过】宋都”则为路径
孔子曰,不学诗,无以言;诵《诗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?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?;虽多,亦奚以为?